第266章 半块玉

        胡濙等人回京了。一个户部给事中进城,没有多大排场,未引起人们的注意。

        何福也是去上朝时,在皇城城楼下面等候开门,才听人小声提及了此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好像句“吃饭没有”一样的话,说完就石沉大海,没再引起一丝波澜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何福的眼皮忽然跳了起来,一直走到皇宫大殿,还没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殿上奏中和韶乐,那编钟每敲一声,何福就感觉心头微微一颤。或许太多虑了?

        此时乐工正在唱:“乾坤日月明,八方四海庆太平。龙楼凤阁中,扇开帘卷帝王兴。圣感天地灵,保万寿,洪福增。祥光王气生,升宝位,永康宁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不知怎地,这宏大的宫殿之乐听起来,比战阵上战鼓轰鸣、好像更叫人心惊胆颤。

        终于熬过了早朝,何福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天,下午早早就借口离开了五军都督府。不管怎样,一整天都平静无事地过去了,似乎没什么事罢?

        何福在仪仗护卫的簇拥下,骑着马向府邸走去。就在这时,一个戴着大帽的汉子被护卫拦住,护卫军士厉声喝道:“干甚么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那汉子道:“俺是送信的。恭请何都督亲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护卫军士正要呵斥,何福却道:“让他过来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大帽汉子只露出了小半张脸,双手将一封书信递上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何福看了一下漆封,撕开信封,展开一看……他还没怎么看内容,光看到了字迹,马上收了信揣进怀里。

        何福又打量了一眼那大帽汉子,然后一声不吭地骑马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何福骑马来到一家酒肆下马,只招呼了一个近侍奴仆跟了进来。刚进酒肆,他不管小二点头哈腰的招呼,径直附耳对奴仆说了两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穿着红色官袍的人,何福立刻被小二引到了里面的雅间。他重新拿出书信细看了几遍,确认无误,上面的字确实是他的弟弟何禄亲笔!

        信上的内容很简单,写了何禄遇到些难事,幸得汉王相助,胡濙等人都没见到他;现在安顿下来了,一切很好,请长兄放心云云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多时,那大帽汉子就被带进了房门。何福挥了一下手,让奴仆出去。然后他走到门口,亲手把房门掩上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下午时分,酒肆的人还不多,但吵杂的声音闹哄哄地传进了雅间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地方不够隐秘,却很适合谈话,因为离得稍远便根本听不清说话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汉子站在那里,把大帽取了,抱拳道:“俺姓陈,是汉王府的一个把总。末将拜见何都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陈把总坐。”何福指着方桌对面的椅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待陈把总坐下来,何福马上沉声问道:“汉王叫你送的信?”

        陈把总道:“俺受汉王之命,护送几个官员宦官回京,正好为王爷送一封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何福的脸是僵的,欠了欠身用很低的声音又问道:“胡濙找到人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陈把总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建文帝没了,逃走时不慎掉下了山崖,有个活着的在汉王手里。因胡濙欠了俺们王爷一个大人情,他根本没问此事,回朝之后也不一定会禀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何福眉头紧锁道:“活着的人在何处?”

        陈把总道:“还在云南,俺们王爷安顿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何福一共问了三句话,立刻就站了起来:“此地不可久留,请陈把总见了汉王殿下,为我带一句话。末将欠汉王殿下一个人情,必不敢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陈把总掏出了半块玉石,双手捧上来:“王爷送何都督一点薄礼,请都督收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多谢殿下。”何福立刻接过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聚宝门玉器街,有一家大门开在楼上的铺子。俺们王爷望何都督写一封回信。”陈把总抱拳行礼,说罢打开房门出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何福继续在雅间里逗留不走,准备等一阵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看了一眼桌子上的一盏油灯,把信纸伸过去点了,目视那张纸烧尽成灰。何福拿着手里的半块玉,摩挲把玩了很久,不禁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早上听到胡濙的消息,他一直提心吊胆。如今他拿着半块玉、看着地上的纸灰,觉得事儿变得更复杂了,却不知怎地,心反而落下了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最让人担忧的,不是糟糕的结果;却是未知的猜测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云南的二月下旬,只要是晴天就可以穿单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永乐二年以来,朱高煦与沈府的来往更加频繁。虽然他每次都轻车简行,护卫多在甲胄外罩布衣,但恐怕依然隐瞒不了世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菜海子的梨园,后边的园子就叫沈园,不过一般人不知道这个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园子里的池塘岸边,柳树到了春天似乎又新长了许多枝叶,细长的叶子垂到了水面,微风一吹便划出阵阵涟漪。

        池塘后边的房子厅堂里,木地板上摆着两块裂开的石头。石头外面黑乎乎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徐氏用节奏平缓的声音道:“此物坚硬,寻常利器不能开。工匠用火烧之,再浇凉水使之开裂。殿下请看,里面果然有绿玉,谓之翡翠?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用手指触摸,仔细看了一会儿:“没想到,这么快就能找到翡翠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沈徐氏微笑道:“我们与翡翠有缘份呢。彼时殿下只说翡翠在缅甸附近的土司地方,却没说究竟在何处;它却正巧在孟养宣慰使司。我们的人跟着云南都司的使者,先到孟养宣慰使司,在四处打听购买奇石,于是很快就有附近一个村子的村民、送来了此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点了点头:“洪武时,思氏改封在孟养宣慰使司,此番都司使者正好去见思行法。真乃天助我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说罢目光又移到茶几上,看着那些红蓝色的宝石。沈徐氏便道:“这些宝石,购自木邦军民宣慰司。据说,此地多年前便陆续发现了宝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翡翠产量更大,咱们先开孟养宣慰使司的矿。”朱高煦道,“那个村庄就在孟养宣威司治所?”

        沈徐氏轻轻摇头道:“村庄在孟养与那加山之间,离治所城池十余里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踱了几步,转过身瞧着沈徐氏的手腕,见她白净如羊脂的手腕上空无一物,她平素穿戴的首饰很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沈徐氏的脸微微一红,竟把纤手往袖子里轻轻一缩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小心地开口道:“殿下真愿意与沈家各分一半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说到做到。”朱高煦毫不犹豫地点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不清楚沈徐氏心里想的什么,但见她微妙的动作里,似乎不愿意再亲近,他也就不强求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许多人说朱高煦荒淫,但他回头一想,除了沈徐氏上次激怒了他之外,还真没干过欺男霸女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问道:“这两块石料,能做出玉手镯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沈徐氏轻声答道:“应该可以,妾身叫人试试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听罢,抱拳道:“那我不多叨扰了,过两天派人送信去沈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沈徐氏抱在腹前的手,伸了一只出来,轻轻弯腰道,“妾身恭送殿下出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……回到汉王府,朱高煦立刻召见长史钱巽等人,询问缅地情状,先画出孟养宣慰使司的地图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时的图纸实在无法详尽,不过只消弄明白道路地形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钱巽走过的路,他们到了大理府城,要先从大理府到西面的永昌府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段路十分崎岖,但已有官路驿道,所以永昌府才能置府。

        永昌府已经在怒江流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然后过怒江、横断山南,到达腾冲千户所,也有官道。

        腾冲千户所是大明正军驻扎的最边远之地,往前走全是土司建制。

        出腾冲千户所,循着山谷道路走西南方,折道向北后、山势就平缓多了,这条路能直接到孟养宣慰使司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这两天送到汉王府的都司公文中写着,思氏否认兼并各地村庄之事,并称偶有攻伐也是私怨械斗。

        思氏还上书朝廷,向大明朝廷表明忠心,奏章先到云南府城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一向都认为,这种山高路远的地方,将士在当地语言不通、地形不熟,直接用兵实非上策;最好还是要拉拢当地人。

        他遂与钱巽等人商议,很快草拟出了大概方略。

        尝试与思家交好,定期给予一些财货,让他们准许云南派人孟养宣慰使司开矿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的人开凿出玉石原料,便押运到腾冲千户所。

        在那里设置仓库中转。

        矿石最后运到永昌府城,府城已是比较安稳的地方;矿石在永昌府城粗略加工,再押运到昆明城精细打造成首饰玉器。

        之后便可以利用沈家等商贾的销路售卖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打通了这条财路,今后的事都可以从容应对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说干就干,写信告知了沈徐氏方略。得到无异议的回复,他立刻再次派遣护卫人马出行,叫长史钱巽负责与思氏交涉。

        明朝称平缅宣慰司、孟养宣慰使司等地为麓川,那边的土人与云南西面各府的土人语言相通,疑似同族。

        而永昌府等各地有很多明朝的土官,只要找一些土官随行,汉王府官员与思家交流起来倒方便了不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朱高煦准备先试探思家的态度,然后才决定下一步的打算。